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掌握业内最新技术发展方向,这里报道与评论针织行业的各类技术新闻和相关技术动态...
头像
jjtang
高手
帖子: 47
注册时间: 周一 7月 30, 2012 5:21 pm
联系:

广东省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 转载自全球纺织网

帖子jjtang » 周二 9月 04, 2012 7:32 pm

广东省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全文)
来源:全球纺织网 2012-08-17 17:10:44


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粤府办〔2012〕41号)的部署,为进一步提升我省服装产业竞争力,促进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装行业健康、稳步、较快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产业现状

服装是广东省的优势传统产业。在2000多年前,广东就已经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口岸,在唐代建成海上丝绸之路“广州通海夷道”。改革开放之初,由于世界尤其是香港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服装加工企业转移到祖国大陆,广东利用毗邻港澳地理优势,依靠“引进、吸收、创新”的发展思路,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经验,服装业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服装工业在广东省工业化过程发挥了主体产业、先导产业、创汇产业、就业产业和致富产业的作用,是全省工业九大支柱产业之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服装业以粗放型规模扩张发展为主的模式夯实了产业基础,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奠定了在全国纺织工业和广东经济以及国内外市场的突出地位,成为了中国当之无愧的服装大省,历年来生产总量和出口总额均名列全国第一。目前,广东拥有服装企业3万多家,规模以上3000家左右,产品涵盖衬衣、西服、时装、牛仔服、休闲服、羽绒服、婚纱、晚礼服、真丝、针毛织服装、内衣系列、运动服、皮革服装、童装等十几大类,形成了门类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生产体系。同时,产业集群化发展优势明显,形成了虎门女装、沙溪休闲装、新塘牛仔、潮州婚纱晚礼服、南海内衣、大朗毛织等27个服装特色产业集群,其经济总量占全省纺织工业的80%。

2011年,我省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59.80亿件,占全国总量的23.52%,其中针织服装27.87亿件,梭织服装31.92亿件,与2010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了4.44%、-1.64%和10.39%。我省仍然保持全国第一服装生产大省的地位,但增幅显著放缓,同比增幅剧降近16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幅低3.7个百分点。去年11月起针织服装开始出现同比负增长。2011年我省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314.34亿美元,同比增长13.59%,增幅低于全国总额增幅4.75个百分点,占全省纺织品服装外贸出口总额的72.67%,超过2/3。

二、必要性与紧迫性

服装产业是最传统也最时尚的产业,世界纺织服装品销售额仅次于旅游产业和信息产业,是世界第三大产业。近年来,在经历金融危机、外需不振、人民币升值、成本上升等诸多不利因素冲击之后,广东服装行业仍保持稳步健康发展的态势,生产总量、出口总额仍稳居全国首位,产业综合竞争力在全国服装产业格局中继续保持明显优势。但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广东服装业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弱点。

(一)粗放型增长方式,企业自主创新不足。

目前,广东服装产业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整体发展水平一般,服装企业主要集中于加工制造环节,主要依赖于劳动力等低成本要素来形成比较优势,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服装企业的规模小,实力弱,技术装备、人才等基础条件较差,绝大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设计机构、缺乏资金投入和人才,且大量企业集中于同一工序和同类产品,低技术水平的同质化竞争现象突出。出口多以贴牌、加工为主,行业企业平均利润处于较低水平(只有3%-5%左右),并直接导致企业抗风险、抗波动的能力较差。相应地,企业自主创新落后,必然带来了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开发能力弱、升级换代慢等问题,很难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维持优势地位。

(二)产业技术和装备水平低。

广东服装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参差不齐,关键技术装备总体相对落后,机电一体化水平、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体平均水平相对落后于江苏和浙江一带。世界服装工业的发展趋势是高度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集约化,而广东服装业的电脑过程控制系统和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拥有率低,有些快速反应设备如吊挂传输系统鲜见应用,物流、设计和营销一体化系统以及现代仓储设备等更显不足。缝制设备自动化水平不高,功能性附件也不多见,企业创新能力弱,导致最终产品缺少创新,与国际上高质量、高档次、快速交货、多品种的要求矛盾越来越明显。

(三)劳动力和土地等国际比较优势正逐渐丧失。

从总体上看,广东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走的是一条依赖比较优势外向带动和低成本资源要素外延开发相结合的发展路子。现今,广东土地资源逐步减少,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以依赖大量物质资源消耗为前提的粗放型加工制造业体系,正在面临全球资源短缺和价格上升的严重冲击。近年来随着东南亚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吸引外资不断增多,其中包括劳动密集的服装制造业,服装的出口规模也不断扩大,这将对广东服装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中东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凭借着更廉价劳动力和贴近主要消费市场的地缘优势,已经对广东服装出口构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我省服装原先以劳动力和土地等作为国际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服装业是广东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领域。初步统计,广东服装企业共3万多家,从业人员达到500万人左右,占广东省工业就业人数的1/5以上,其中绝大多数为外来务工人员。服装业对解决城镇职工就业,特别是吸纳本省和外省劳动力起到很大作用,并带动了农民致富和农村城市化。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升值、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欧美市场需求不旺等不利因素,令众多劳动密集型服装企业濒临倒闭,多次掀起失业潮。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为稳定就业、避免社会动荡,广东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盲目产业转移,应通过设备改造、商业模式创新、提高研发水平等手段帮助低端制造企业发展提升。

(四)商业模式发展滞后,缺乏品牌创新力。

在商业变革大潮中,国内各类服装企业都在谋求升级换代,网络销售、品牌连锁等新型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其他地区的一些龙头企业纷纷开始商业模式创新实践。而广东服装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则比较鲜见,滞后的商贸文化与强大的制造能力不相匹配,急需寻求商业模式创新,实现新的增长。

(五)现代资本经营意识弱,资本运作起步晚。

在中国服装产业第一轮规模扩张中,广东服装的产能占了绝对优势;在刚开始有品牌的阶段,广东也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服装企业纷纷创名牌阶段,广东落后了;在前几年服装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高峰期,广东又落后了。早在五六年前,国内其他地区陆续掀起了上市热潮,不少服装品牌通过上市融资实现了规模化和跨越式发展,但广东服装企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现代资本经营意识较弱,至2010年才实现国内A股零的突破,资本运作起步相对晚了好几年。未来3-5年是企业上市的大好时机,广东服装亟需抓住机遇以后发优势迎头赶上。

(六)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足。

广东服装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数量不多,实力较弱,个别产业集群已建成的平台也鲜有实质性成果,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行业技术创新和检测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和产业结构上长期存在的问题,广东服装企业发展压力甚至生存压力日益加剧,亟需通过各级政府、行业协会联动引导,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帮助企业提升研发设计水平、深化品牌建设、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开展资本运作、优化产能,从而实现产业整体转型升级。

三、指导思想

响应省委省政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号召,按照《关于加快我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要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转型升级为方向,以调高、调优、调强为目标,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通过技术改造、研发设计、品牌提升、渠道拓展和产业链整合,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从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为主向高附加值的研发、营销为主转变,产业组织形态从传统集聚为主向现代产业集群和总部经济为主转变,企业经营方式从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转变,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走上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实现服装产业的“广东制造”走向“广东创造”。

四、主要目标

(一)行动宗旨。

培育广东时尚力量,整合全产业链,促进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二)总体目标。

以推动我省服装产业平稳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为行动宗旨,争取在三年内,广东服装业加工技术、装备技术、工艺与环保技术、信息化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向世界先进制造水平发展,形成科技含量更高、经济效益更好、资源配置更优、产业布局更合理、产业配套更完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现代服装产业体系。到2014年,我省服装行业发展实现以下目标:生产总量、工业总产值、出口总额平稳增长,继续保持全国龙头地位;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速5%以上,省级以上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设计中心等)达到30家,形成1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建成 3个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建成3个服装产业总部基地,建成3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B2B/B2C),培育1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广东时装周,打造一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自主品牌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培育一批优势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品牌,销售收入超百亿企业3家,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90%以上,建成100条服装自动化生产示范线。

(三)发展思路。

1、 发展现代服装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链资源整合提升。

现代服装产业体系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建设现代服装产业体系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现代服装产业体系既是参与全球高端竞争的基础,也是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普遍规律,有利于增强珠三角服装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国际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建设现代服装产业体系是珠三角服装产业发展升级的必由之路,有利于珠三角地区破解发展难题,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 加快结构调整,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通过改善技术装备等系列措施,促进服装产品由低附加值产品、重复建设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结构的进化。重点研发具有高科技含量、采用新材料、新工艺的新产品和新品种,优化服装加工能力,搞好服装研究设计,服装向个性化、时尚化发展。同时大力推广使用自动化、集成化程度高的辅助生产、辅助管理系统,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产品进一步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提高企业对自动化设计、自动化制造、ERP、电子商务等先进技术和信息化的应用率,提高全行业劳动生产率。

3、 推进品牌建设,创新商业模式,增强资本运作。

困难形势下,品牌企业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可以有效消化成本上涨等不利因素,自有品牌建设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要积极引导和推进广东省服装企业的品牌建设,增加产品附加值,这是解决出口企业利润率低的必由之路。21世纪的商业竞争,不仅是产品与产品的竞争,也不仅是品牌与品牌的竞争,而更主要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需要积极研究现代商业模式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不断创新服装产业商业模式。优势企业需要抓住时机培育现代资本意识,增强资本运作能力,调整资本运作策略,进行有效资本整合,争取规模化和跨越性发展,同时要注意降低债务风险,加强防范意识和能力。

4、 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强服装人才培养,巩固提高重点产业集群。

创立多层次、多模式开展产学研合作新机制,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到产业密集区或产业集群发展较成熟的地区,建立联系产业发展实际的科研创新平台,引导和支持有一定技术创新基础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基地,建立多边技术协作机制,做到服装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同步发展,加强服装专业适用人才培养。

5、 充分发挥政府、协会作用,引导服装产业健康发展。

以省镇两级政府、两级协会“2+2”模式,全面开展广东服装转型升级行动。在政府指导下,建立总体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对服装产业发展目标、措施等应有明确的指导性意见。积极提供公平竞争、利于服装产业发展的体制环境。大力支持公共平台的建设,为服装行业提供技术支撑、配套服务。各级政府确实制定并落实支持措施,鼓励服装行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开拓国内外市场,不断提升广东服装行业国际竞争力。

五、主要任务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服装产业体系。

1、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

一是结合自身能力及市场情况,紧跟时尚,根据流行色、流行款式、流行面料,不断调整产品结构。要注重服装产品科技含量、文化内涵的提升;要追求高档化、品牌化的服装品味;要追求时尚化、个性化的服装款式;要采用新奇化、多样化的服装面料;要达到高安全性能、高环保的服装质量。二是大力运用服装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努力开发生产服装新品种,开发生产服装新产品。

2、建设新型技术创新平台。

加大力度培育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建立创新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引导技术、装备、资金、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和服务基地集聚。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重要组成部分,为众多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质量、标准等服务的协作平台。重点扶持惠州市园洲镇检测中心、轻纺园广州联合交易园区纺织品类检测中心、普宁国际服装城机织服装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项目建设。

3、培育和发展若干个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促进已被认定为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的集群发展,包括佛山(西樵、均安)、东莞(大朗、虎门)、中山(沙溪、大涌)、潮州、揭阳等,培育佛山张槎、惠州园洲、东莞茶山等新一批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立足产业、集群、企业三个层面,突出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提高集约发展水平,促进产业发展跃上新的台阶。

4、稳步推进产业转移,积极发展总部基地。

围绕“双转移”战略,积极引导传统产业进行转移。促进广州、深圳等珠三角核心城市形成服装总部经济,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结算等高附加值环节,将现有生产基地转型升级为总部基地。推进珠三角服装生产制造环节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转移,规划发展服装产业制造新基地,促进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与珠三角总部基地合理配套发展的区域格局。支持各地创办区域服装总部、功能性总部基地,抓整合力度大、产业特色强的项目,重点支持建成3个服装产业总部基地,例如广东服装企业电子商务总部基地和中企服装绿色总部基地等。

5、培育打造优势龙头骨干企业。

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着力打造一批品牌价值高、规模大、实力强、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集团。制定有梯度的广东服装业龙头企业培育名单,重点依托已认定的33家纺织服装广东省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龙头企业),鼓励资本运作加速产业组织的整合和规模扩张,打造一批大型服装企业集团,并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围绕核心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品牌运作,带动一大批配套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

(二)推进服装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打造“时尚广东”。

1、深化品牌发展战略。

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支持申报驰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支持加工贸易型企业创立自主品牌,鼓励具有潜力的中小微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提出重点培育的服装优势品牌目录,通过鼓励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模式实现品牌价值的加快延伸和提升,推动广东服装品牌冲刺中国名牌、世界名牌。依托产业集群,打造“沙溪休闲服”、“张槎针织”、“园洲休闲服”、“茶山品牌服装制造”、“大朗毛衫”等产业区域品牌,推动区域性品牌向全国性和国际性品牌跃升。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体系和质量信用体系。

2、建设创新型服装研发设计服务基地。

在广州、东莞、惠州等地建立若干个广东省服装行业研发设计服务基地和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产业规划,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新产品设计、新标准制定、信息资讯等公共服务。支持中山沙溪休闲服、佛山张槎针织、东莞茶山服装等产业集群分品类建立特色服装研发创新中心。支持大型及骨干企业建立省级企业研发中心。

在以上平台(基地)定期举办“休闲装设计大赛”、“晚礼服设计大赛”、“女装设计大赛”、“买手大赛”、“服装流行趋势讲座”、“设计师沙龙”等系列活动,搭建设计师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提升的平台,培育高端、国际级的服装设计大师,进一步引导服装产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促进我省服装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发展。

3、大力开拓内销市场,优化市场结构。

进一步搭建各种形式的经贸合作平台,积极组织和引导服装企业参加国内展览展销会,大力推进广东服装产品全国行活动,加快广东商贸城建设进展。鼓励和引导我省服装企业构建全国市场销售体系,支持自主品牌进商场,支持开展服装连锁经营。提升服装行业国际分工合作水平,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加大自主品牌和一般贸易出口份额,开拓出口新兴市场,优化广东服装出口市场结构。

4、办好两个时装周,培育“广东时尚力量”。

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广东时装周”和“中国(广东)大学生时装周”,进一步发挥其集发布流行趋势、展示时尚创意、推广品牌形象、促进产业链对接平台功能。开展服装企业评选、展示、表彰、推广活动,如最佳雇主、最受消费者喜爱的服装品牌等,挖掘和培育一批实力强、主业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树立行业榜样。增进服装院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和挖掘优秀服装设计人才,继续评选广东十佳设计师,培育中国十佳设计师,推动广东服装设计业与国际接轨,力促“广东时尚力量” 形成并逐步扩大影响力,使其成为引领我省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并从总体上提升“广东服装”整体认知度和美誉度。

5、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服装人才培养。

(1)建立广东服装转型升级产学研创新联盟。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实现省内服装企业与国内外相关领域具有优势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联合,建立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企业与高校的优势互补,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加快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向企业的转移,联合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提升广东服装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建立广东省纺织服装产学研培训基地。以园洲镇为试点,立足专业、面向产业,以服务服装企业、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技能人才、提升服装产业创新能力、推动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建设服装人才培育、品牌孵化、设计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

(3)促进国外相关院校与省内服装企业的交流合作。选择在有代表性的服装企业建立国外院校产学研合作基地。

(三)两化融合及两业融合带动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1、加大服装生产线自动化改造。

加大服装行业信息化改造力度,重点发展三维立体扫描测量技术的开发及三维服装技术设计、服装功能设计原型技术、服装CAD无缝诊治技术、服装CAM/CIMS技术,智能化服装电脑设计技术,服装无缝加工技术和服装及面料舒适性检测和表征技术、低碳节能冷转移印花技术、节能型变频蒸汽发生器及熨烫系统等,推动数字化服装机械设备的应用,提高服装生产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近阶段,大力推动面向服装业的RFID物联网、智能化全自动服装吊挂生产线项目建设,选择重点服装产业集群进行示范性生产线建设,推广建设100条示范性生产线。

2、推广服装企业管理自动化系统。

鼓励将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改变服装企业传统的设计方式、制造方式、营销方式和经营模式。推广行之有效的服装企业管理ERP系统。包括设计管理、材料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仓储管理、物流管理、销售管理、售后管理等,改善和优化组织流程,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降低成本、降低物耗、降低能耗,实现现代生产管理目标。

3、支持服装企业发展电子商务。

大力推广应用电子商务,与相关机构合作开展相关培训,举办相关交流活动,组织专家就共性问题进行研讨,引导服装电子商务健康发展,促进电商服务企业与服装企业的对接及合作,提高服装行业信息化水平。鼓励建设具有代表性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如为服装企业和服饰配件、服装设计等对接提供服务的B2B电子商务平台,为品牌服装企业开拓网上销售渠道服务的B2C电子商务平台等。

4、推进广东服装国际采购中心建设。

支持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广东时尚服装国际采购中心”,以“流花商圈”服装市场为依托,通过加强现代交易系统、服务系统、管理系统等建设,打造集研发设计、品牌会展与推广、国际采购、产业信息发布与传播于一体的国际服装采购中心。同时,加快东莞虎门“广东休闲服装国际采购中心”和揭阳普宁“广东针织服装国际采购中心”培育工作,共同推动广东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5、加快配套物流发展。

针对我省服装行业物流的现状,组建服装企业物流管理机构、统筹制定物流计划,注重绿色低碳、环保节能,加强信息化建设,联合构建物流平台等对策,从而加快服装行业物流发展,推动服装行业升级。支持各地集群、企业建设物流工业园,如汕头宾宝绿色低碳服装物流工业园。

(四)整合产业链资源,促进我省服装企业整体实力提升。

1、发挥广东服装产业传统优势,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合作。

广东服装业的传统优势在于产业链完善,专业化与产业集聚水平高,加工制造能力强、水平高,品牌运作理念相对先进,企业运作机制灵活,产品新潮时尚。发扬传统优势就是要进一步强化产业集聚,提升产业集聚地的专业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面料、印染、设计、生产、营销、市场等上下游产业链的密切合作。

2、跨行业对接合作,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促进政府、协会、企业、专家多方合作,包括设备、原材料、物流、商场、银行、担保以及跨界文化等跨行业合作,帮助企业全方位诊断提升。

3、引导商业模式创新。

创新营销模式是提升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加强产业经济研究,为企业营销模式创新提供理论指导,鼓励服装社区店、品牌集约店等新商业模式发展。

(五)建立预研预警、产业引导平台,促进我省服装健康发展。

1、加强产业研究。支持广东省时尚服饰产业研究院、汕头市时尚家居服产业发展研究院、均安牛仔服装研究院,及时为行业发展带来指导性、具有参考价值的前瞻思想,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决策参考,起到预研预警的作用,引起行业、企业发展,推动行业整体转型升级。

2、引导资本运作。建立广东纺织服装企业准资本运作服务联盟,开展资本运作服务,引导和培育企业上市,帮助企业规避风险,争取3年内有3家服装企业成功上市。

3、开展行业培训。举办广东省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高管素质提升系列培训,围绕“广东服装产业如何转型升级”主题,邀请产业、设备、管理等方面的资深专家,从服装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出发,针对“十二五”期间广东服装产业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服装企业如何通过设备升级、管理创新、资本运作、渠道整合等途径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转型升级等议题,进行深度研讨,并对企业进行培训。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主管部门、有关产业集群、省服装协会要加强对全省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统一部署和组织协调,研究制定相关行动方案和措施,指导、监督各地区服装行业和相关骨干企业转型升级工作的进展情况。各单位按照分工,负责本单位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工作行动方案的组织实施,形成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产业集群和骨干企业之间有效互动、协调发展的工作体系。

(二)加大政策支持。

1、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省市相关专项资金要加大对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的支持力度,对服装产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重点集群和重点公共平台建设项目、转型升级重点项目进行统筹安排,支持和鼓励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鼓励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引进国际先进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推进企业的清洁生产。

2、加大土地资源扶持。

积极协调在安排工业用地计划时,优先满足我省服装产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和重点公共平台建设项目的用地需要。加强统筹规划。一方面,加快珠江三角洲周边和粤东、粤西、粤北山区服装产业园区的建设步伐,部分承接珠江三角洲服装骨干企业的转移任务;另一方面,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如广州从化、番禺等地,建立1-2个规模较大的“广东省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总部基地示范区”,集中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形成布局合理、管理科学、环境保护、效益显著的现代服装产业高端价值链集聚区,为我省服装行业在应用现代手段改造传统产业,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3、创造良好内外环境。

支持企业走企业联合、重组、融资、上市的道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度,规范发展传统体制的企业。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形成全行业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风气,着力造就一批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熟悉国际规则的管理型、技术型人才。鼓励用自主品牌企业到境外投资、开设境外加工贸易、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建立境外销售中心等国际经济合作。

4、抓好若干个龙头项目。

重点支持列入“广东省国际采购中心”、“广东省产业集群示范区”、“广东省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集群、重点培育服务平台、重点培育企业”、“广东服装最受消费者品牌”、“最佳雇主”等项目建设。

(三)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对我省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宣传,大力宣传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及扶持政策,认真及时总结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典型经验,营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的良好氛围,指导各地区、有关骨干企业更好地开展产业升级转型工作,同时也为我省其他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信息。(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