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服装企业营业经理眼中的转型:全方位改变
这家成立于2005年的公司,年销售额过亿元,具有设计研发能力,成立七年来一直为国内外一些服装品牌加工订单。但近期,国外市场的萎缩、国内生产综合成本的上升让这家企业的老板充满了危机感,“转型升级”这个热词,从媒体的报道走进了营业经理牟光玲的生活。“我们老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现在公司压力很大,如果不求变,不求新,再过三五年,我们这个企业不一定能做下去了。”牟光玲非常认同老板的这个概念, “人如果不变,企业不变,很快就被淘汰了。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于经济冷暖感知最真切的莫过于以加工出口订单的企业了,牟光玲所在的东莞中玉服装有限公司就是一家这样的公司
”但是怎么稳妥地改变,有效率地改变,一直是困扰以中玉为代表的正在转型摸索期的中小企业的难题。2012年9月,在探索中的中玉服装公司,终于想要勇敢的迈出一步,“公司要注册一个自己的品牌,从无到有的做起来。”两个月前,牟光玲第一次和《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见面时,就曾提到这件事,两个月过去,作为营业经理的她,再次提起如何成功转型时依然困惑,她的香港老板会从战略层面考虑企业的转型,但因为考虑到投入资金太多,品牌市场的不确定性,品牌推广相关人才的缺乏,老板也有所顾虑。
谨慎平稳的转型之路2005年,东莞中玉服装有限公司成立,牟光玲的老板是一位港商,有十几年做服装加工的经验,他把工厂选在了东莞常平镇,紧邻东莞毛织产业集群大朗镇。中玉从成立起在行业内就毫不逊色,具有自主进出口经营权,有多条现代生产流水线,最初只做国外品牌的订单,如POLO、Sparrow、玛莎等品牌。
从2006年开始,中玉也逐渐开始做国内服装品牌的毛织加工,如美斯特邦威、真维斯等。目前,国内和国外品牌订单已经持平。牟光玲2006年进入中玉工作,从普通营业员做起,负责跟单。“那时候公司的货量很大,客户资源充足,还可以挑选客户来做。”牟光玲说,但随着时间推移,到了2008年就已经感知到工序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由于一些工序需要跟专门的工厂合作,她发现,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一些小工厂倒闭了,工序价格水涨船高。
因为07年底接到的订单支撑中玉度过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并没有感觉到市场有那么难做。但到了2009年,经常跟客户打交道的牟光玲就感觉到生意的难做,“贸易公司接国外的订单,我们从贸易公司接单,他们给的订单价格越来越低,国内成本又不断上升,工人工资涨了近一倍,加上人民币升值,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
从2011年到2012年,生存环境的恶劣给企业带来“寒冬”凛冽的感觉。牟光玲说,服装行业今年倒逼的工厂很多,有一些工序要发给其他厂来做,但很难找到合适的工厂了,预计明年会更难做。同时,国外的客户要求也越来越严苛,以前有些衣服的尺寸超过要求,客户会会帮着单卖掉,现在回直接下架要求退货或扣款,没有商量的余地。于是,可以想象的变化是,冲量、薄利多销的企业要么倒闭,要么转到成本更低的内地,中玉也面临转型。他们选择了更加谨慎平稳的路,凭借自身的技术水平,开始谋求接更高端品牌的订单。
“高端品牌的订单,有技术难度,要求高,数量不大,但是能卖出价位。但是,要接着这些单,得需要人脉。”牟光玲说。
同时,她发现老板也逐步在公司内部管理上进行升级,比如,用更现代工业流水线代替以前的流水线,引进STOLL电脑织机,对生产流程进行改善,节省货物搬运的时间,这些都是在想法设法提高生产效率。
牟光玲也经常会跟同事、同行业的朋友在聊天中,了解到其他公司的新动向,比如,有些公司改进了缝合工艺,引进了价值上百万的无缝织机,有些公司开始全部承接内销订单,有些公司开始自创品牌等,她感慨,“大家都在夹缝中生存。”